| | | | |
已有0網友參與糾錯
關于銀魚,鄱陽有說法,“鄱陽三寶”——銀魚、藜蒿、春不老。晉代張華著《博物志》記載:“吳王江行,食膾有余,棄于中流,化為魚,名吳王膾余”。成語“膾炙人口”中的 “膾”是指生吃肉絲,“炙”是指熟吃燒烤。張華的意思是:銀魚是吳王闔閭倒入江中的生魚絲變的,所以它又稱吳王膾殘魚或王余魚。銀魚形似玉簪,細嫩透明,柔若無骨,色澤似銀,肉質鮮美,營養豐富。在鄱陽湖地區,鄱陽珠湖銀魚味特美,久負盛名。
鲇魚就是“粘”魚,鳊魚就是“扁”魚,鱖魚就是“鋸” 魚,黃牙頭就是黃“額頭”,蝦就是“霞”,直觀,易理解;而鱧魚在鄱陽為什么被稱為“墨魚”,百思不得其解。此外,鯉魚有好看的紋理,鳙魚較稀松平常,鯽是相即相隨,“多如過江之鯽”,泥鰍就是“酋”,酋健,黃鱔大概就是善良了。
“澆頭”是鄱陽方言,普通話叫“俏頭”;前者著重的是動作,后者注重的是效果。
鄱陽吃蟹的歷史有多長,無從考突。也沒發生過吃蟹、飲酒、賞菊、賦詩等的風流韻事。然珠湖、白沙洲一帶是養蟹的好地方。關于蟹文化,最能表達的是宋代文豪、美食家蘇東坡的那句廣告詞:“不識廬山辜負目,不食螃蟹辜負腹”!靶滤诿状遏~子飯,嫩蘆筍煮鱉裙羹!边@是歷史上絕無僅有的涉及鱉的詩句。
鄱陽的清湯,指的就是餛飩。自唐代開始,餃子和餛飩分離,餛飩成了考究的餃子,慢慢有了獨立的風格。北方的餃子,一成不變,而南方的餛鈍,卻在不斷推陳出新,名稱叫法也是各有千秋。如四川叫抄手,廣東叫云吞,湖北叫包面,江西叫清湯,福建叫扁食,上海等地仍保留了餛飩這一名詞。